<th id="dfzpi"></th>
        <dd id="dfzpi"></dd><nav id="dfzpi"></nav>

        <span id="dfzpi"></span>
      1. <tbody id="dfzpi"><noscript id="dfzpi"></noscript></tbody>
      2. 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管|大數據|物聯網|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論壇 >> 正文

        每賣出一臺iPhone X,臺灣能賺多少錢?

        2017年10月19日 11:28  悲了傷的白犀牛  作 者:蘇敏堅

        1960年開始,亞洲有幾個國家/地區利用西方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機會,吸引發達國家大量的資金和技術,經濟迅猛發展,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新加坡和韓國。

        “四小龍”擅長的產業領域各異,其中,臺灣在當時以高科技產業為核心帶動制造業發展,經濟發展非常迅猛,1970年出口總值是1960年的9倍,1980年為1970年的13倍。所以我們在看臺灣的小說時經常會看到男主角畢業后都會到新竹科技園做工程師,工程師是當時臺灣最主流的職業,就跟我們今天碼農橫行是一樣的。

        到了1998年,亞洲金融風暴,大鱷索羅斯肆無忌憚地洗劫亞洲,大部分亞洲國家陷入衰退,物價上漲、貨幣貶值、大量失業,引致社會動蕩。而臺灣,在一片哀鴻遍野之中卻神奇地幸免于難——在危機爆發之前,臺灣是“四小龍”中最不起眼的,但在危機過后,香港經濟1998年下降5.3%,韓國下降6.2%,而臺灣的經濟卻增長了4.7%,增長速度居世界第五位。為什么呢?最大的原因是,在香港、新加坡在爭奪亞洲金融中心地位的時候,臺灣腳踏實地地打造成制造業中心,制造業充分融合了勞動力和技術在內的真實資本,它絕不會由于股價下跌而在一個分鐘內化為烏有。

        正是經歷過極其慘烈的金融風暴,臺灣人一直迷信實體產業、技術經濟的安全性,以致于沒能跟上新一輪以互聯網為核心的全球范圍內的產業變革。如今,韓國傾全國之力打造出三星、現代、LG、SK等世界一流企業,制造業依舊橫行全球;而臺灣早已失去昔日的活力,還停留在80 90年代電子業時代,經濟一路走向衰退,曾經引以為傲的電子產業發展前景危機重重。

        不久前傳出“HTC以11億美元的價格將HTC旗下與谷歌合作的Pixel手機相關部門業務出售給谷歌”的消息,如果從臺灣整體發展環境來看,HTC的衰敗可以說是如約而至的,長久以來,由于過度迷信實體經濟、迷信電子制造業,幾乎所有的人才進入到“制造”領域,而非進入“創新”領域,人才的匱乏、創新的乏力,讓臺灣企業更多地只能從事“代工商”、“供應商”的角色,而不擅長“服務商”角色。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呢?“代工商”、“供應商”角色只需要對接一個或幾個企業,強調的是研究能力和執行能力,而“服務商”則需深入研究消費客戶的心理,做好從產品到營銷的全流程設計,這不是一群工科男能做好的事情。代工商、供應商哪怕發展得再大,也只能是地區企業,而服務商發展大了就是全球企業。正如,鴻海精密、臺積電等都是巨牛逼的企業,但我們第一反應都是臺灣企業,而相反,蘋果、谷歌,你很難把它們單純地定義為美國企業。

        正是臺灣濃厚的工程文化、代工文化造就了一批優秀的電子企業,而也是這種代工文化局限了這些企業的發展;ヂ摼W的盛起,經濟全球化進入到了下一階段,但臺灣一直陷入代工模式陷阱中難以自拔?纯磁_灣排名前五的企業,鴻海精密、和碩、廣達電腦、仁寶電腦、臺積電,幾乎都是以代工為主業的。不可否認都是很牛逼的企業,但是你聽過多少它們的產品品牌。

        當然,供應商和代工廠的角色也為臺灣帶來大量的財富,以蘋果為例,蘋果對臺灣影響非常深刻,這一點從福布斯發布的財富榜就能略見一二。財富榜上有很多赫赫有名的巨頭企業基本上可以說是賴以蘋果為生的,它們靠生產組裝iPhone/蘋果手表、制造iPhone相機鏡頭、提供芯片、甚至為MacBook生產充電器等各種產品,他們很大一部分財富來源于這家全球價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它們的生意和財富,都與蘋果的股價緊密相連。

        鴻海精密,臺灣最大的企業,唯一位列世界500強的臺灣企業,一直以來在為蘋果公司生產組裝iPhone和iPad,從1999年開始,就為蘋果組裝產品,當時應該是電腦和iPod。蘋果是鴻海精密的最大客戶。廣達電腦為蘋果制造了2015年發布的第一代手表產品,現在依舊是蘋果智能手表的頂級制造商之一。日月光半導體公司為各種iPhone部件提供芯片,包括touch ID指紋傳感器。公司超過四分之一的營收來自蘋果?沙煽萍,為iPhone提供金屬外殼。2016年,該公司60%的銷售額來自蘋果。大立光,為iPhone提供手機鏡頭。臺灣,可以名副其實地稱之為半個蘋果島。

        好,進入正題,我們來算一下,每賣出一臺iPhone X,臺灣能賺多少錢——

        根據中金在線發布了一份關于iPhone X(256GB版本)的BOM成本清單,從清單的內容上看,iPhone X的物料成本高達412.75美元(約合2700元)。大致是由這些部分組成的(按價格排序):

        屏幕:價格是80美元(三星獨家)

        外觀件:53美元

        NAND:45美元

        攝像頭:33美元

        處理器:蘋果自研,臺積電代工,26美元

        3D sensing:25美元

        DRAM:24美元(三星獨家)

        基帶、RF:18美元

        觸控:15美元

        PCB:15美元

        聲學:12美元

        Hatics:10美元

        模擬器件:9.5美元

        電池:9美元

        PA+開關:8美元

        配件:8美元

        WLAN/BT/FM/GPS:6.5美元

        無線充電接收端:6美元

        射頻天線:5美元

        Audio Codec:2.5美元

        NFC芯片:2.25美元

        組裝代工費:4.2美元

        接下來,我們來算一下這些元器件、零配件跟臺灣有多大的關系——

        在蘋果公布的2017最新供應商名單中,匯聚了全球各行業的龍頭企業合計157家,其中,中國臺灣企業42家、日本企業41家、美國企業36家、中國大陸及香港企業19家、韓國企業8家、新加坡4家、德國企業5家、荷蘭2家。那關鍵的問題來了,臺灣的這些企業主要為iPhone X生產什么呢?

        臺積電:代工蘋果自研的處理器,這部分價值含量很高,估計能有20美元;

        大立光電:與玉晶光電、精材、采鈺等企業共同提供了3D sensing、攝像頭大部分器件,價值12美元左右;

        鴻海:組裝整機以及相關的器件,價值10美元;

        可成:與鴻海一同提供了金屬機殼,價值大概25美元左右;

        還有一眾中小企業,如奇鋐和雙鴻提供散熱模塊、海華供應無線模塊、正崴精密提供連接器、晶技提供石英元件等等,價值不太高,合計15美元吧;

        以上合計,臺灣企業在iPhone X的產業價值鏈中估計共占82美元。

        而正是這82美元,撐起了臺灣經濟的半壁江山。如果,我說如果,如果這是iPhone最后一波榮光,因為隨著競爭加劇、創新減緩,蘋果在手機領域的發展有點后繼無力,可能真如某些分析師說的,蘋果將迎來黯淡的10年。如果真的有這么一天,與與蘋果供應鏈的榮枯息息相關的臺灣,出路在哪里?

        編 輯:章芳
        聲明:刊載本文目的在于傳播更多行業信息,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網站內容涉及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人物
        工信部張云明:大部分國家新劃分了中頻段6G頻譜資源
        精彩專題
        專題丨“汛”速出動 共筑信息保障堤壩
        2023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中國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
        CCTIME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
        日韩Av中文字幕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