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dfzpi"></th>
        <dd id="dfzpi"></dd><nav id="dfzpi"></nav>

        <span id="dfzpi"></span>
      1. <tbody id="dfzpi"><noscript id="dfzpi"></noscript></tbody>
      2. 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管|大數據|物聯網|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頭條資訊 >> 正文

        TCL芯片爛尾:或迎來行業大洗牌

        2023年12月1日 08:48  金角財經  

        TCL的半導體產業鏈“痛失一子”。

        近日,TCL旗下芯片設計公司摩星半導體被曝“原地解散”,整個公司包括軟件、IC、甚至行政在內全部解散,波及廣州總部幾十人,上海、深圳等分中心幾十人,共計一百余人。

        自2020年布局半導體全產業鏈以來,TCL形成了以中環集團掌握芯片上游原材料,摩星半導體打造顯示驅動芯片設計,環鑫半導體實現半導體材料和器件的制作,再由TCL終端設備對芯片進行產品層面的應用這一半導體產業閉環。

        從上游供應鏈來看,顯示驅動芯片的國產化率并不高,尤其芯片設計版塊,被視為“面板國產化的最后一公里”。摩星的解散意味著TCL的半導體全產業鏈布局失掉了芯片設計這一關鍵環節,也意味著掙扎于面板周期的TCL正在對自研芯片進行價值重估。

        隨著芯片產能過剩,OPPO、魅族等多家企業接連解散芯片研發團隊,以及“大基金”入場攪動潮水方向的情況下,企業“跨界”造芯的故事或已行至終局。

        01 “缺芯潮”都救不了

        TCL創始人李東生曾說,不掌握上游,永遠要仰人鼻息,存不得繼續依賴的幻想。

        隨著面板下游終端如液晶電視市場的漸趨飽和,產能過剩的大背景極大影響了TCL的業績表現,因此TCL再度向上游進軍,搭建半導體全產業鏈,試圖以面板和芯片產業的協同發展,打造新的競爭優勢。

        2020年7月,TCL借助中環集團(現更名TCL中環)混改契機,瞄準半導體上游供應鏈,擊敗華發、IDG資本等組成的競購聯合體,耗資百億拿下其100%的股權,打入半導體大硅片領域。

        2021年,TCL科技和TCL實業共同設立TCL微芯,投資成立了摩星半導體,布局芯片設計領域。

        隨后,TCL微芯向TCL中環子公司天津環鑫半導體增資5.67億元,成為環鑫大股東,持股比例約55%,加碼芯片的研發與制造業務。

        TCL科技的主營業務,圖源:TCL科技2022年年度報告

        再加上TCL本身龐大的下游智能終端生產需求,至此,TCL打造完成了一個涵蓋上游原料、芯片設計、生產制造和下游應用的半導體產業閉環,為自己貼上了“半導體全產業鏈第一股”的標簽。

        李東生可能做夢都想不到,自己一經布局便迎來了“缺芯潮”,便不惜斥巨資搭建芯片設計團隊,從韓國、中國臺灣等地以上百萬年薪聘請了很多工程師。

        據業內人士透露,由于公司內派系林立,摩星一直以來內斗不斷,產品和銷售一直沒起色,這也是很多“散裝”團隊企業的通病。不過令他感到費解的是,原本海思就一直推芯片給華星光電,全國產化又不受美國制裁,性價比也很好,政府還間接促成了這個合作,很支持,摩星其實沒必要自己做顯示驅動芯片。

        就在整個團隊還在“內耗”之時,消費電子市場需求在2022年來了一次大轉向,芯片供給也隨之從“一芯難求”轉為產能過剩、庫存高企,摩星半導體依舊未能拿出過硬的產品示人。

        此時的摩星半導體再聚焦業務,趕工加點拼產品早已為時已晚,李東生并未實現芯片的“大力出奇跡”。

        公開信息顯示,從成立到現在兩年多的時間,摩星半導體從未公布過具體芯片的研發進展,這在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摩星半導體的芯片研發并不順利。

        一名離職的摩星半導體員工透露:“內部有猜測是LCD顯示驅動芯片遲遲不能量產,可能高層失去耐心,這個原因還不能肯定。據了解,無線產品部的Wi-Fi項目也還沒流片!

        有媒體統計,外部融資不順的情況下,截至今年上半年,TCL 科技對摩星半導體母公司TCL微芯累計投資近4億元。也就是說,2年多的投入過后,摩星半導體的產品端沒有取得實質性突破。

        02 面板周期性承壓,TCL分身乏術

        主營業務一旦下滑,依賴母公司輸血的業務就會成為首當其沖的優化目標。

        在LCD面板產能供過于求,消費電子市場低迷以及資本寒冬背景下,TCL業績承壓,2022年歸母扣非凈利潤為-26.98 億元,同比下滑128.57%。

        圖源:TCL科技2022年年度報告

        自從TCL在2009年與深圳共同成立“華星光電”進入面板制造領域以來,就一直面臨著來自市場競爭和行業周期性波動的巨大挑戰。

        顯示面板是公認的“重資產,長周期”行業,普遍遵循著“投產-產能過剩-虧損-降低產能-產能不足-面板漲價”的周期運行軌跡。

        東海證券發布的報告顯示,自2007年以來,全球面板行業大致經歷了四輪周期,循環周期為12-18個月,每次衰退周期往往都和面板產線的集中投產高度重合,同時伴隨著技術的革新。

        最近一次周期轉換開始于2020年下半年,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等場景的出現推動電腦和電視的面板需求持續旺盛,面板價格一路升高。奧維云網數據顯示,2020年下半年全球TV出貨量逆轉了上半年同比下降的頹勢,至第四季度達6990萬臺,創下近年來新高。

        疊加韓國LG、三星,和日本松下集團接連撤出傳統的LCD顯示面板(液晶顯示技術)賽道,TCL、京東方等借此加速整合,擴建產能。

        然而,2021年下半年,行業景氣度掉頭向下,隨著產能集中釋放與消費市場需求驟減,市場供過于求,面板價格一路下跌,并一度跌破了現金成本,這也使得面板廠經營壓力陡增。

        主流尺寸面板價格走勢,圖源,群智資訊,民生證券

        TCL科技也隨之出現了虧損。2022年財報顯示,受主要顯示產品價格下滑影響,半導體顯示業務實現營業收入 657.2 億元,同比下降 25.5%,全年虧損。

        圖源:TCL科技2022年年度報告

        這也說明了TCL尚且缺乏抵抗面板行業周期性波動的能力。

        至于三星和LG全面關閉LCD生產線,除了因為OLED(有機發光二極管技術)顯示屏有望成長為主流產品,更重要的原因是技術門檻降低的LCD面板利潤也隨之降低,廠家賺不到錢。2022年,TCL科技的半導體顯示業務毛利率就下降了23.74%,僅有0.87%。

        03 大基金下場,TCL們被拋棄

        今年以來,多家企業被爆出芯片團隊解散的消息,比如OPPO關停旗下芯片設計公司哲庫、星紀魅族“終止自研AR/VR芯片業務”,其他上市公司如金固股份、大為股份以及創維集團等企業旗下的半導體相關項目公司也已經注銷。

        問題的根源,還在于芯片產業的發展邏輯與過去其他科技產業的突圍路徑大為不同。

        芯片是個長周期的行業,往往從啟動立項,研發到批量變現需要長時間與精技術,研發過程中充滿了不確定性,且芯片領域的投資基本都是大手筆。像長江存儲、長鑫存儲、中芯國際,每個投資額都遠超千億,2016年長江存儲項目落戶武漢時,宣布的投資額就為1600億元。

        正是由于上述特殊性,導致不能僅靠市場化資金去支持芯片產業發展,必須同時依靠政策性資金的支持。

        2014年9月,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正式設立,基金分兩期運作,一期規模1387.2億元,二期規模2041.5億元。這支總金額超3400億元的基金,為國內規模最大的產業投資基金,在業內被稱作“大基金”。

        大基金由財政部、國開金融、中國煙草、亦莊國投等共同出資發起,基金管理人為華芯投資,投資范圍包括整個芯片行業的制造、設計、封測、裝備、材料及生態鏈等方面的全覆蓋。從大基金一、二期各自的投資方向來看,一期聚焦制造領域,主攻下游各產業鏈龍頭;而二期則向上游拓展,更聚焦半導體設備及材料。

        目前來看,只有芯片領域的頭部或者專精企業會獲得“大基金”的青睞。過去TCL押注面板獲得了國家的大額補貼,就在今年前三季度TCL科技還拿到了政府20.02億元的補助,但TCL剛剛起步的芯片全產業鏈恐怕就不在大基金的投資范圍內了,其他近幾年“跨界造芯”的企業亦然。

        圖源:TCL科技2023年第三季度報告

        TCL芯片產業布局本身也存在步子邁得太快的問題。從支撐起TCL芯片產業鏈閉環的TCL中環、摩星半導體、環鑫半導體這3家公司主體來看,TCL雖掌握絕對話語權,但其介入方式均為投資入股,也就是所謂的“買買買”,相比起其他企業從單個領域切入,專注一環的策略相比,TCL更為激進。

        且除了TCL中環是硅片行業龍頭企業之外,其他兩家企業在芯片設計和制造領域,即便是與國內企業相比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加上芯片產業短期內投入大且見效難,對于“耐心”、“實力”和“金錢”都不夠的TCL來說,走到如今地步也是一種必然。

        也就是說,從“跨界”造芯的企業自身實力、芯片供需關系、以及國家政策導向來看,都已經沒有跨界自研芯片的必要。

        有媒體以“半導體”為關鍵詞在天眼查搜索發現,成立不足5年即注銷的半導體項目數量超1.8萬個。

        過去如雨后春筍般生長起來的芯片項目,已經到了大洗牌時刻。

        參考資料:

        科技新知《布局半導體全產業鏈,TCL的信念還是概念?》

        于見專欄《面板迎來寒冬,光伏增長乏力,TCL何去何從》

        高新一點通《TCL科技扭虧為盈,面板行業能否開啟新周期?》

        榮格電子芯片《TCL關停摩星半導體 面板國產化最后1公里為何這樣難?》

        第一財經《TCL芯片公司摩星宣布解散,有員工簽署N+1賠償》

        編 輯:馬秋月
        聲明:刊載本文目的在于傳播更多行業信息,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網站內容涉及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人物
        工信部張云明:大部分國家新劃分了中頻段6G頻譜資源
        精彩專題
        專題丨“汛”速出動 共筑信息保障堤壩
        2023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中國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
        CCTIME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
        日韩Av中文字幕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