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高靖宇/文)俗話說,“別人碗里的飯香”。進入2023年,“跨界”成為科技圈的熱詞,手機廠商忙造車,而車企開始造手機。
近日有博主在網上爆料,蔚來汽車已經已經開始抽取全國首批蔚來手機的內測名額,這意味著,如果蔚來手機內測順利,蔚來手機將有望年內上市。
2月9日,在小米投資者匯報日上,雷軍分享了小米造車最新進展。雷軍表示,2022年小米汽車等新業務共計投入超30億元,研發團隊超2300人,在初創階段投入達到別的汽車廠商3倍以上。另據市場消息,小米汽車接近獲得新能源汽車生產資質。
無論是小米造車,還是蔚來造手機,跨界的前景當然很不確定,有可能把“蛋糕”做大,也有可能把“烙餅”分得更小。那么,小米、蔚來跨入對方“地盤”又有怎樣的戰略考量?
蔚來下場造手機 要做出行生態閉環?
蔚來造手機早有預兆。在2022年12月,上海蔚來汽車有限公司曾申請注冊“NIO PHONE”商標,這個商標的申請曾被市場認為是為蔚來手機做準備。
在去年11月份舉行的東莞市松山湖萬象匯蔚來中心開業儀式上,蔚來創始人李斌就已經放風說蔚來會在一年內推出手機。另有報道稱,蔚來手機研發團隊的人員規模超過300人,吸收了大量原本來自OPPO、華為、美圖、小米等手機研發大廠的工作人員。

今年1月,蔚來聯合創始人、總裁秦力洪在參加活動時也透露了蔚來手機的研發進度,他表示蔚來手機今年二季度開啟內測,預計會在今年三季度正式向社會發售。
外界對于蔚來造手機充滿疑慮,因為如今的手機市場已經是紅海一片。根據中國信通院發布的報告,2022年12月,國內市場手機出貨量2786.0萬部,同比下降16.6%。2022年全年,國內市場手機總體出貨量累計2.72億部,同比下降22.6%。
在如此內卷的市場,車企入局造手機想分得一杯羹,難度可想而知。不過,李斌對于蔚來造手機有著自己邏輯,不跟華為、小米等主流廠商競爭,只是為車主打造!拔覀儾皇且鲆粋服裝公司、食品公司,而是圍繞著用戶需求,基于我們和用戶的連接,滿足他們的使用場景!
如此看來,蔚來意在構建出行生態的閉環,通過車機與手機的融合體驗來打動用戶。但考驗蔚來的是如何能讓用戶放棄原有的手機生態體驗,畢竟手機早已經不是一個孤立產品,圍繞它周圍的還有手表,平板、筆記本,甚至更多的IOT產品。此外,單就手機而言,創新門檻越來越高,作為車企又能有多少投入,能夠讓自己的手機在性能、品質以及手機體驗上,與現在的手機頭部廠商達到同一水平線呢?
小米造車圖謀“軟件”生意
從2021年3月正式宣布造車,小米造車的進度一直都被高度關注。
在2月9日小米投資者日活動上,小米CEO雷軍公布了小米造車的最新進展,小米汽車的軟膜測試車已經在去年9月下線,并在去年12月進入冬季測測試,小米向“2024年實現量產”的目標又邁進一大步。

雷軍表示,汽車是百年賽道,只要看好汽車產業,任何時間都不晚。將爭取在15-20年內,把汽車業務做到世界前五。這也說明小米汽車就等一張資質認證,而雷軍更看好中長期的發展。
科技公司跨界造車已是趨勢,對于小米而言,手機市場已見頂,惟有迅速打破業務邊際,才能生存和發展。智能汽車無疑是未來藍海,不過小米汽車如果靠賣車給米粉賺錢依然難度不小。一是,小米原有用戶群的購買力,根據騰訊旗下企鵝智庫調研數據,小米手機用戶年齡以20-39歲中青年用戶占據主要地位,在月收入方面,3001-8000元檔的用戶占比最高,達38.4%,而小米汽車預計步價售價在26-30萬左右。二是外部新勢力車企的競爭,如今造車新勢力競爭白熱化,其他跨界選手相關的汽車產品也開始紛紛亮相,小米汽車能否按時量產還要畫上問號。
如果按照賣車賺錢的劇本,這條路對于小米來說顯然并不好走。正如雷軍所說,小米汽車并不是單純靠硬件獲取利潤,還需要在軟件方面獲得利潤。
隨著新能源時代的發展與近年來自主品牌造車熱潮的興起,自動駕駛和車機智能化交互成為行業聚焦的關鍵詞,在逐漸打破機械技術結構壁壘后,眾多企業將重心放在車機系統研發上。
雷軍曾表示,自動駕駛是智能電動汽車決勝的關鍵點,目前正在全力研發。雷軍透露,2022年小米汽車等新業務共計投入超30億元,研發團隊超2300人,在初創階段投入達到別的汽車廠商3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