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網訊 (計育青/文)近幾十年來,國內IT產業發展非?,從通用軟硬件到專為各行各業開發的解決方案,都形成了龐大的市場規模。不過應該看到,盡管國內IT廠商在市場上占據了較大份額,但底層協議、技術標準、架構、生態等基礎環節仍然大多數由國外IT巨頭牢牢把握,平時使用會面臨諸多安全風險,國際形勢動蕩則容易受到美國的制裁打壓。
為尋求破局,中國多年來一直在積極推動建立自主把握的IT底層架構和標準,打造不受制于人、開放生態的信息技術應用創新產業(信創產業)。信創產業的根在CPU,經過多年的積累,國內CPU目前形成了ARM、X86、自研三大流派和華為、飛騰、龍芯、海光、兆芯、申威六大品牌的格局。從長遠發展的角度出發,下一步國產CPU有必要通過產業資源的整合來做大做強。
三大流派,各有千秋
縱觀國產CPU的三大流派,以龍芯為代表的自研派選擇的是自立門戶。龍芯前期發展了MIPS指令集,2020年推出了完全自研的LoongArch指令集,在計算性能上也在不斷升級,目前面臨的主要問題是生態不夠完整和豐富。
X86技術目前在PC、服務器領域如日中天,不但芯片本身的技術成熟,適配廠商和軟硬件產品也最多、應用最廣泛。不過X86技術完全由美國廠商掌握,國內兆芯、海光等廠商雖然獲得了IP授權,但在此基礎上推進信創并不可靠。近年來,美國在科技領域制裁打壓國內廠商已成常態,X86授權隨時可能被中斷,屆時一切努力都會付于流水。2022年6月,西北工業大學服務器被曝遭到美方情報機構攻擊,對方對軟硬件環境的熟悉程度表明,構建在X86之上的信創產品無法充分保證安全性。
相比之下,中國ARM派在自主性、生態和商業發展上更加均衡。一方面,華為、飛騰等國內廠商都拿到了ARM的永久授權,可以在現有的基礎上持續地進行自研開發;另一方面,ARM+安卓生態在移動端擁有極為豐富的應用品類,可以輕松遷移到桌面版ARM系統下。在商業化方面,華為、飛騰等都實現了規模出貨,特別是華為基于ARM技術打造的麒麟CPU已經被規模應用于華為擎云系列商用臺式機、筆記本電腦等產品上。
立足當下,著眼未來
CPU多路出擊固然展現了中國信創產業的創新能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資源和市場,為硬件適配、操作系統和應用軟件的開發帶來了不必要的困難,影響了國產IT生態的發展壯大。事實上,不但每家國產CPU都很難做大做強,相關配套產業也一直未能形成規模效應。據統計,2021年四季度的全球CPU市場大致是英特爾占3/4、AMD占1/4,國產CPU份額基本為0。由此可見,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分散探索之后,中國信創產業需要逐漸收斂技術路線,沿著一種最適合長期發展的道路走下去,為當下的中國市場提供可用、可靠的解決方案,也為未來國內信創產業的蓬勃發展奠定扎實的基礎。
通常認為,現在就是X86與ARM的路線之爭,不過這其實并不是什么二選一的問題,而是市場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出現了不同的解決方案來滿足細分的客戶需求而已。X86技術始于1978年,在長期迭代中成為了PC和服務器等市場的霸主,特點是高功耗、高性能、模塊化,不過在低功耗、高性能、高度集成的移動計算時代處于下風。ARM平臺則始于1994年,在高通、三星、華為、聯發科的聯手推動下,借助智能手機的興起而一舉超越了X86架構,占據了移動計算的霸主地位。目前來看,ARM在架構、指令集、開放性等方面都比X86更有優勢,可以在提供同等算力的情況下減少功耗,滿足綠色減排的總體需求。近年來蘋果M1/M2芯片轉投ARM,微軟Surface開始提供高通ARM芯片版本,也表明IT行業及其客戶對ARM系統的需求正在不斷升溫。
總的來看,X86的生態優勢非常突出,但完全受制于人且安全性不可控,因此更適合作為過渡候選方案,同時與之共存的短板也是不可忽略的,例如:不可靠,安全風險高。但是目前生態優勢,才得出頂多作為過渡候選方案。畢竟一個步子不能邁得太大。ARM+Linux組合才是國產桌面系統比較理想的技術路線。首先ARM和Linux都是開放的,在此基礎上做持續創新沒有后顧之憂;其次,與ARM同行多年的安卓系統也是源自Linux,在國產操作系統基本都采用Linux情況下,ARM架構無疑具有先天的親和力;第三,Linux本身就支持多核多任務,可以高效利用ARM的多核架構,而且Linux在ARM架構下占用內存只有Wintel的1/4;第四,ARM+安卓生態有非常豐富的應用,可以快速移植到ARM+Linux體系下,減少自建生態的艱難。
國產ARM+Linux發展迅猛
由于國內廠商對ARM的投入早、生態也比較成熟,目前國產ARM芯片在桌面和服務器領域的商用進展非?。截至2022年11月,飛騰的ARM架構芯片已與國內55家廠商的操作系統、安全軟件、應用軟件、云平臺、數據庫等近百款產品完成了兼容適配,并在全國32個省市、128個部委單位投入應用。
國內互聯網大廠阿里也在2021宣布基于ARM架構推出自研的云芯片倚天710,這款芯片將主要用于阿里巴巴自己的云基礎設施。云計算對CPU的需求有其特殊性,市場上主流的x86服務器由于CPU技術封閉、受限于英特爾和AMD兩家供應商,導致云服務提供商無法對CPU和服務器做進一步優化,自研ARM芯片則可以讓阿里在采購成本和系統特性上形成差異性優勢。
華為基于ARM架構開發的麒麟芯片更是廣為人知,不但在手機市場上名揚四海,近年來在信創市場上也迅速崛起。早在2020年,華為就推出了一款面向政企客戶的擎云臺式機,這款產品搭載了麒麟990處理器、統信開發的Linux發行版UOS和華為自研的獨立顯卡,實測評分超出業界標桿25%,能效比優于業界標桿30%。在筆記本電腦領域,華為在2021年上半年推出了麒麟990芯片+UOS的擎云L410筆記本電腦,最近又傳出將推出新一代擎云L420筆記本電腦的消息。預計擎云L420會配備5nm工藝制造的8核麒麟9006C處理器,這可是當前國產CPU中的頂級工藝水準。
長期以來,中國一直在鼓勵自主ICT產業的發展,但是時至今日國內信創產業仍然非常弱小,其中既有技術性能不夠用的影響,也有生態薄弱不好用的制約,但最根本還是市場巨大的慣性。這種慣性的力量是如此強大,以至于即使有性能更優、成本更低的ARM+Linux方案擺在面前,人們還是傾向于購買熟悉的Wintel組合。國內信創產業要真正發展壯大起來,一方面要改變分散推進的現狀,把力量集中起來,在改善目標客戶體驗上做到極致,就像國產智能手機打敗三星、蘋果一樣,讓用戶真正感受到替換帶來的好處;另一方面,政府、學校、國企等承擔國產化引領職責的行業也要真替換、真使用,真正把風尚引領起來。只有在國產IT企業、政府和市場的共同努力下,中國信創產業才有可能真正突出重圍,做大做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