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 id="dfzpi"></th>
        <dd id="dfzpi"></dd><nav id="dfzpi"></nav>

        <span id="dfzpi"></span>
      1. <tbody id="dfzpi"><noscript id="dfzpi"></noscript></tbody>
      2. 首頁|必讀|視頻|專訪|運營|制造|監管|大數據|物聯網|量子|元宇宙|博客|特約記者
        手機|互聯網|IT|5G|光通信|人工智能|云計算|芯片報告|智慧城市|移動互聯網|會展
        首頁 >> 頭條資訊 >> 正文

        汽車手機互聯時代:“華小魅”合圍汽車

        2024年1月2日 10:19  21世紀經濟報道  作 者:杜巧梅,宋豆豆

        2024年的鐘聲漸近,華為和小米輪番登上原本屬于汽車的舞臺,叩響了汽車制造新時代的大門。

        “2021年3月30日晚,我在發布會上說,我要為小米汽車而戰!我們公開宣布造車,就是向全世界廣發英雄帖。后來我才知道那一天晚上,汽車圈的很多群都沸騰了。從慕尼黑到東京,從深圳到北京,很多汽車人都激動得徹夜難眠。大家都有一個打造DreamCar的夢想,都希望為汽車行業揭開全新時代大幕!

        12月26日,小米官宣造車的第1001天,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其個人微博中繼續為小米汽車的首場發布會造勢。

        雷軍稱,自宣布下場造車以來,小米汽車從底層核心技術出發,堅持正向研發,用“十倍投入,認認真真造一輛好車”。

        在雷軍看來,汽車已經發展了130多年,一直是“工業之王”,也一直是每個時代“時代精神”最典型的代表。汽車的前一百年,作為出行載具,保時捷就是其中典范;新世紀以來,特斯拉率先開智能電動先河讓汽車成為了“可移動的計算終端”。

        而當下,汽車工業全新使命,就是打造“移動智能空間”——這也是小米造車的出發點。

        事實上,打造“移動智能空間”,不僅僅是小米的出發點,也是包括華為、魅族乃至更早入局的“蔚小理”的共同夢想。

        “目前華為、星紀魅族、小米打造的三個OS體系,代表了汽車3.0時代的玩家!贝饲,星紀魅族集團董事長兼CEO沈子瑜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

        回顧過去幾十年的發展歷程,從1.0制造業的純造車時代到2.0的大規模生產,再到當下以大數據和物聯網驅動的3.0時代,隨著車企和手機廠商的相互跨界,汽車也有了新定義,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和新的發展方式。

        尤其是今年以來,華為智選車擴容、小米發布澎湃OS、魅族啟動DreamCar共創計劃,“華小魅”等手機廠商積極地進軍汽車行業,蔚來、吉利等汽車廠商也將觸角探向手機市場。

        萬物互聯背景下,汽車與手機的聯動變得更加迫切且不可或缺。

        IDC咨詢在《2024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十大洞察》中指出,智能手機和新能源車將加速融合,形成完善的生態互聯。

        一方面,新能源車和智能手機的聯系更加緊密,更多車企會發布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來豐富自身終端生態系統;另一方面,手機廠商除了直接造車以外,更多會利用自身軟件開發和多終端互通互聯的優勢,不斷加強與車企在無人駕駛、車機系統、智能座艙等方面的合作,智能手機將更多成為合作車企的車鑰匙和中控平臺。

        車機互聯和移動互聯的深度融合,為下一個移動互聯時代的技術創新奠定生態環境,無論是手機企業造車,還是車企造手機,都是在尋求汽車3.0時代的入場券。

        “華小魅”造車,各懷野心

        不同于“蔚小理”的艱難創業,以華為、小米、魅族為代表的手機巨頭,各有各的“野心”。

        “今天的汽車工業,攢一輛車的確不難。就是找輛對標車,做逆向工程,改改外觀,很快就可以完工。但今天市場上每年發布兩百款的新車,還需要小米再來攢一輛嗎?”12月25日,小米宣布造車的第1000天,雷軍官宣了12月28日小米汽車技術發布會并首次發布小米汽車俯拍透視圖,從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前懸架、衡桿、防傾桿、前備廂、前電機等設計細節。

        “只發技術,不發產品!崩总姳硎。

        2021年3月20日,宣布進軍造車。當時雷軍表示,愿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親自帶隊,為小米汽車而戰。今年11月15日,小米汽車姍姍來遲。首款車型的小米SU7申報圖出現在最新一期的工信部申報目錄上。

        “小米造車的話,有很多天然的優勢,今天智能電動汽車的本質就是汽車工業跟消費電子工業的整合,是一個大融合。進入汽車行業對我們來說有挑戰,總體難度可控!比涨,雷軍在接受央視新聞《面對面》欄目采訪時表示,小米在創新的基礎上堅持“十倍投入”,第一款車投入了3400名工程師和超過100億的整體投入。

        巨額投資之下,小米汽車將自動駕駛能力作為突破點,目標是2024年進入自動駕駛第一梯隊。

        據了解,小米不僅全棧自研自動駕駛算法,而且率先投入了33億元作為研發投入,同時人工智能實驗室、小愛團隊,以及手機相機部等多個部門協同。自動駕駛專屬團隊突破了500人,但實際上投入的資源遠不止500人。

        雷軍表示,之所以選擇自動駕駛作為突破點,不僅因為自動駕駛技術密度高,而且與安全高度相關,也是智能電動汽車決勝的關鍵點。

        1000多個日夜,從追趕到行業第一陣營,這個目標看似激進,但其實也是小米造車必須要去面對的考驗。2024年是小米汽車首車量產時間點,而小米汽車的自動駕駛能力,將是小米汽車能否搶占市場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過,小米汽車還在緊鑼密鼓籌備首場發布會,已經在汽車界結成龐大“朋友圈”的華為,在12月26日冬季全場景發布會上,正式發布了問界M9。

        隨著問界M9的發布,目前鴻蒙智行模式已推出問界M5、問界M7、智界S7、問界M9四款車型。

        與小米重資產造車的模式完全不同,華為不親自下場造車,而是通過不同業務模式來與車企合作造車,并在鴻蒙智行(原“智選車模式”)模式下深度參與合作車企的研發、設計、生產、銷售全產業鏈條,主導著相關車型的產品及企業定位。

        此外,華為正在加速推進其智能汽車業務,11月25日,長安汽車(16.390, -0.44, -2.61%)與華為簽署了《投資合作備忘錄》,華為擬成立一家新公司,聚焦智能網聯汽車的智能駕駛系統及增量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而長安汽車及關聯方將有意投資該公司,比例不超過40%,并與華為共同支持該公司的未來發展。目前新公司已向賽力斯(75.110, -1.09, -1.43%)、奇瑞、北汽、江淮發出股權開放邀請,并希望中國一汽集團等有實力的車企加入。

        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米汽車深耕的自動駕駛領域,華為也率先完成了從ADS 1.0到ADS 2.0的演變。今年4月,HUAWEI ADS 2.0(Advanced Driving System,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發布,ADS2.0的一大突破便是不依賴高精地圖。彼時,華為宣布Q3將實現15個無圖城市的落地,Q4將新增30個無圖城市的落地,達到45城,該系統可覆蓋90%城區場景。

        不過,隨著今年多家車企在城市NOA上展開競速,華為持續提速,不依賴高精地圖的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將于今年底覆蓋全國范圍。12月26日,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董事長余承東宣布,截至2023年12月底,將實現城區、高速、城快NCA(智駕領航輔助,即高階智能駕駛)的全覆蓋。

        此前還處于內部測試階段的華為智駕無人泊車功能也在智界S7上實現首發,支持車外控制車輛自動尋找停車位,可一鍵泊車、自主會車、避讓行人。據余承東透露,至明年第一季度,智界泊車代駕Beta將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重慶、蘇州、東莞等城市同步開放。

        與華為和小米同樣懷有野心的還有魅族。

        與華為的模式類似,為搶占智能汽車時代的入場券,今年3月,星紀魅族集團正式成立,并在2023魅族秋季無界生態發布會上發布了無界生態系統FlymeOS、全新“手車互融”解決方案Flyme Link等多款產品,宣布啟動DreamCar共創計劃。

        “我們天生就具備汽車的基因!鄙蜃予け硎,“我們希望魅族系列能夠為諸多汽車公司賦能,明年我們會推出‘魅族定制車’,用我們的軟件進行賦能,在我們的渠道進行售賣!

        在沈子瑜看來,未來汽車發展最核心的是智能座艙、ADS、自動駕駛芯片,而這些能力,魅族和星紀魅族都有。

        更為重要的是,依托吉利集團在全球市場的布局,沈子瑜認為,星紀魅族的目標是進入全球供應鏈體系,成為智能汽車時代的“博世”和“安波!。

        汽車3.0時代,誰主沉?

        汽車3.0時代,在AI、大數據、云計算領域積累了眾多優勢的手機制造商巨頭們在手機+車機的生態下攻城略地。

        2019年9月,華為推出了人—車—家全場景智慧互聯解決方案HiCar,連接移動設備和手機,將手機的部分應用和服務延展到汽車,以手機為核心實現萬物互聯。背靠超過2億華為手機用戶,HiCar拿下了來自傳統車企超過200款車型的前裝合作。

        隨著算力的大幅提升,從系統層面打通車機與手機成為可能。華為成為國內最早從系統層打通車機和手機的玩家。2019年,華為發布鴻蒙操作系統,基于全場景分布式技術,將人、設備、場景有機地聯系在一起,旨在創造一個超級虛擬終端互聯的世界。

        2021年底,首款搭載華為鴻蒙OS的車型問界M5發布,隨后華為鴻蒙OS上車極狐阿爾法S Hi版、問界M7、阿維塔11等多款車型。鴻蒙系統的加持讓問界這一新品牌成立不足一年銷量超過7.6萬輛。

        目前華為鴻蒙OS迭代至4.0版本,智界S7成為首款搭載車型,阿維塔12、問界M9均搭載華為鴻蒙OS 4.0。據官方介紹,鴻蒙OS 4.0將多人多設備互聯體驗引入智能座艙。

        此外,手機與車機的互聯也成為汽車的一個重要賣點。今年問界“起死回生”離不開華為新款手機Mate 60強勢歸來的勢能,帶動了線下門店客流量的大幅提升,并分流至緊跟上市且起售價大幅下調的問界新M7,“為了一臺手機買一輛車”的情況并非天方夜譚。在問界新M7的購置權益中,其中一條正是能享受華為Mate 60和華為Mate X5的優先購置權。

        不僅僅是華為的鴻蒙OS,隨著小米澎湃OS發布和魅族Flyme上車,車手互聯的汽車新生態也越來越成為未來競爭的焦點。

        在11月的最后一天,沈子瑜借用史蒂夫·喬布斯“One more thing”名言,宣布為魅友們打造一款專屬的DreamCar MX時,高喊的口號是:“魅族造車不會輸給華為!

        “雖然我們規模不如華為和小米,但是魅族是一個消費電子賽道的知名企業,這么多年對于消費電子的制造業是有感覺的,從團隊到品牌到渠道,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鄙蜃予ぴ诮邮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

        在沈子瑜看來,智能化和軟件能力方面,華為遙遙領先。但魅族也有自己的優勢,在用戶體驗和交互、軟件性能方面非常自信。

        同樣對造車志在必得的還有雷軍。

        事實上,“小米模式”“品牌和用戶”和“全智能生態”也正是小米造車的主要優勢,其中不斷進化的生態,也正是小米的優勢所在。

        智能電動汽車發展到現在,已經開始逐漸進入到生態層面的競爭。AI、大數據、云計算,這些是科技公司的強項,小米的生態已經基本成型,汽車只是納入生態的一個部分。這與正在積極開拓自己生態的傳統車企相比,同樣具有巨大的優勢。

        值得注意的是,雷軍還宣布了“小米科技生態”的全新理念,小米正在構建不斷延展的科技場景,并提供了豐富的智能終端和服務。圍繞人的生活和工作,更好為人服務,緊密連接人和萬物。

        從智能手機出發,到可穿戴設備、智能家居,再到智能制造、智能電動汽車以及仿生機器人(11.910, 0.04, 0.34%),小米正在構建不斷延展的科技場景,并提供了豐富的智能終端和服務。

        圍繞人的生活和工作,更好為人服務,緊密連接人和萬物,這就是小米科技生態的核心理念。

        貫穿所有場景和終端的,就是小米不斷融合進化的技術體系。這套融合體系已經非常完整,并在持續進化之中。

        今年10月,小米正式將“手機×AloT”升級為“人車家全生態”并發布全新操作系統“小米澎湃OS”。隨著小米SU7的到來,小米“人車家全生態”即將打通。

        “小米澎湃OS,這一次的操作系統就定位成‘以人為中心,人車家全生態’閉環。隨著人工智能越來越強,小米要用最先進的AI技術,使我們的操作系統在智能化程度上比同行要高出一截,而且更重要的還要打通‘人車家全生態’,其中‘人’是個人設備,‘家’是智能家居,‘車’是移動的智能空間!崩总姳硎。

        華泰證券(13.830, -0.12, -0.86%)研報指出,小米汽車如要在激烈的整車市場彎道超車,接下來的定價及智能化水平至關重要。

        研報稱,2023年第四季度以來,華為、小米等手機品牌開始加速入場,進一步加快整車市場“快魚吃慢魚”競爭。隨著小米、華為等手機品牌廠商高調入局,預計2024年汽車競爭格局會更加激烈,推升車企對智能化的硬需求,高級別智能駕駛是本土品牌的核心競爭力,智能座艙和智能駕駛功能逐步成為新車型的必選項。

        不過,與2010年小米進入手機行業、從0到1的創業心態不同,造車是小米從1到N的進階,過去十三年的積累都會成為這次大冒險的籌碼。

        如今,隨著小米首款車型的到來,雷軍“人生最后一次創業”也將迎來成果驗收階段。

        “汽車的確很復雜,我特別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肯定很擔心;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了,其實是各種很焦慮的情緒!崩总姳硎。

        編 輯:路金娣
        聲明:刊載本文目的在于傳播更多行業信息,本站只提供參考并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如網站內容涉及作品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本站聯系電話為86-010-87765777,郵件后綴為#cctime.com,冒充本站員工以任何其他聯系方式,進行的“內容核實”、“商務聯系”等行為,均不能代表本站。本站擁有對此聲明的最終解釋權。
        相關新聞              
         
        人物
        工信部張云明:大部分國家新劃分了中頻段6G頻譜資源
        精彩專題
        專題丨“汛”速出動 共筑信息保障堤壩
        2023MWC上海世界移動通信大會
        中國5G商用四周年
        2023年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
        CCTIME推薦
        關于我們 | 廣告報價 | 聯系我們 | 隱私聲明 | 本站地圖
        CCTIME飛象網 CopyRight © 2007-2024 By CCTIME.COM
        京ICP備08004280號-1  電信與信息服務業務經營許可證080234號 京公網安備110105000771號
        公司名稱: 北京飛象互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未經書面許可,禁止轉載、摘編、復制、鏡像
        日韩Av中文字幕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