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象原創(簡之/文)低空經濟是當前的熱門話題。近日在蘇州召開的2025數字低空大會上,來自城市管理部門、低空飛行器制造商、航空設備制造商,以及通信設備制造商等眾多業內嘉賓出席了大會。
大會期間,“低空經濟發展需要安全環境”成為一項主要議題。嘉賓們圍繞安全議題,從政策法規、低空飛行環境、前沿信息通信技術等方面發表了各自的真知灼見。
低空經濟雖然蘊藏著巨大的市場潛力,但有嘉賓認為,“這種潛力目前還沒有集中迸發出來。”
據國家信息中心預測,到203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到3.5萬億元。而相較于前景預期,低空經濟目前已形成的典型應用場景還比較有限。
比如在農業領域,我們看到,無人機實現精準噴灑農藥、吊運秧苗,同時搭載的傳感器可以監測作物的成長;在作業領域,我們可以告別以往繁重、危險的人工巡檢,無人機可以替代人工完成電力線、輸油氣管線的巡查,識別出潛在的隱患;在尾礦庫、林區等一些具有潛在危險的區域,現在也不用人工親自去了,無人機就可以實現自動巡航,實時回傳數據。
此外,像無人機物流、空中應急救援、低空旅游等一些新興的業態,已在全國多地展開試點。但這些成績,并非是低空經濟的真正發展水平,因為安全問題一直制約著整個行業的成長。
“為什么在無人機物流方面,一些物流企業沒有積極跟進,反而表現得十分消極、缺乏信心?”
其實道理非常簡單,比如你通過快遞員送一單快餐,運送成本大致平均5元,但要是通過無人機來運送,光是運營費用就是人工的很多倍,并且還不包括設備的折舊、保險等等,還面臨“最后100米”如何交到消費者手中的問題。
還有更嚴重的情況,萬一無人機遇到大風被刮偏了,造成意外墜落,砸到了人,“螺旋槳削了半個腦袋”,后續的賠償和善后就是一筆十分巨大的支出。
“找快遞員送5塊錢,用無人機送賠50萬,你就說這種無人機物流怎么發展?!”
其次現在很多地區,我們都發現一個無奈的現象。
隨處可見樹立的警示牌,“禁止放飛無人機,違者重罰!鼻也徽f周圍是否有軍事重地、政府機關和飛機場,如果有那這樣的警示無可厚非,但有的地方在偏僻的大山里都設置這樣的警示,就讓人多少難以接受。
無人機是正規的商品,符合國家的生產質量要求,在正規的商業渠道里進行銷售,并且也繳了稅。作為消費者而言,付出了金錢成本,好容易買到的無人機不準飛,這種“一刀切”的做法顯然是違背了市場規律。沒有了消費者的支持,低空經濟的發展肯定會大打折扣。
“可以制造,可以買賣,但就是不讓用;造的沒有問題,賣的沒有問題,買的也沒有問題,那到底這是誰的問題?”
“買了無人機放家里不讓飛,長此以往,你讓無人機廠商的生意還怎么做?難不成指著賣到烏克蘭前線去??”
當然面臨的安全問題還不止于此。比如有的地方,無人機闖入機場導致航班延誤;還有城市上空的“黑飛”陰影,也會造成重要、敏感的地理信息泄露等等?傊,在低空經濟看起來一片紅火的背后,是敲響的公共安全警鐘。
有數據顯示,截止到2024年,全國注冊登記的無人機總量為217.7萬架,實際的數字肯定比這個要多,并且“黑飛”和擾航事件頻發,帶來非常嚴重的后果。
比如2017年,在杭州蕭山機場,一名無飛行資質的人員操作無人機,飛到了機場上空450米,近距離拍攝了多架民航客機的起降過程,視頻在網絡上傳播引發了巨大的社會恐慌。問題是這樣的案例還比比皆是,比如2024年的天津濱海機場、2025年的烏魯木齊機場,這些事件背后都暴露出了嚴重的安全漏洞問題。
“萬一把民航客機撞下來,造成嚴重的人道災難,你這個低空經濟還怎么發展?”
即使沒有造成嚴重事故,無人機的使用者同樣也可能會麻煩不斷、官司纏身。
就說一個非常有意思的例子。在杭州某小區,有居民在凌晨時發現有無人機在窗外飛,這可是15樓,戶主穿得也比較清涼,發現被偷拍后就報了警,后來那個無人機操作者也被抓了。還有在江蘇宜興,一男子也是操控無人機飛到了酒店的51樓,長時間滯留拍攝了多段不雅視頻,后來也被警方所查獲。
“無人機的使用有這么多問題,細究起來,社會各方都有責任,低空經濟的發展任重道遠!
打完板子,總結起來,要說安全問題現在也并非毫無進展,至少現在能夠取得一些共識。
發展低空經濟面臨的并非只是技術問題、管理問題和法律問題,它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問題。所面臨的風險也是嶄新的風險,它突破了傳統航空風險的邊界,對安全管理理念提出全方位的挑戰。
但光有共識還遠遠不夠,短期之內,我們需要強化避障技術與監管落地等問題;中期階段,需要我們完善空域數字化管理,比如可以采用5G-A、人工智能等先進的信息通信技術來進行優化與完善;從長期來看,構建全產業鏈安全標準是一個重要任務。唯有系統性解決低空飛行器的墜毀、“黑飛”、干擾三大核心風險,我們才能支撐起2035年3.5萬億市場規模的可持續發展。
“先解決合法合規地飛起來,再解決低空經濟的投入與產出問題,這樣我們才能走得長、走得遠。”